网上有关“李牧为什么能够击败吴起、乐毅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牧为什么能够击败吴起、乐毅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果要从中国历史上筛选一个战乱最频繁的时代,那么战国时代一定一枝独秀。因此,战国时期也是名将涌现最为频繁的时代。
而在众多名将之中,为什么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入选四大名将,而不是其他人呢?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问,那么你对四大名将这个组合或许有些误会。
一、名将的时代
毫不讳言地讲,战国时代是个名将的时代。
战国时代200多年间,几乎没有一年没发生战争。兵戈之声频闻,华夏大地几乎被士兵的鲜血洗了一遍。
兵者,国之大事。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战国时代各国十分重视治军、练军、战术,因此也涌现了众多的名将。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仅仅单独列传的名将,就有田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白起、王翦、信陵君、乐毅、田单、廉颇等10人。
当然,战国时期的名将还远不止于此。齐将田忌孙膑、匡章;赵将赵奢、庞煖、燕将秦开等人也都闻名于世。
如果要算军事理论和治军,孙武、吴起、田穰苴都是其中佼佼者;如果以实战战功论,吴起、乐毅、田单、吴起、匡章也未必会输给四大名将中的任何一人。
从四大名将中白起、王翦、廉颇三人的履历来看,似乎是注重实战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实战为主,连以战术战略全面闻名的吴起、乐毅二人都没能入选,李牧这位连单独的列传都没有的人为何入选了呢?
细究下来,李牧的成名之战只有两场,破匈奴之战、宜安之战(肥之战),虽然战术操作十分高明,但也并不见得能够力压白起、乐毅的战功和成果。
为什么是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列战国四大名将,而不是其他人入选呢?
二、四大名将是怎么来的?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从战术特点、国籍、战功等很多方面进行了猜测,然而子负责任地告诉你,这都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我们对四大名将有些误会。说得更直白一点,或许战国四大名将的入选,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单纯的以战功而论。
现在的我们仍然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喜欢搞排名一类的东西,什么四大天王、四大名旦。其实,这都是我们祖先玩剩下的,五子良将、五虎上将、唐宋八大家都是古人搞出来的东西。
这些称呼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很少有人问过,这些称呼都是怎么来的呢?
五子良将、五虎上将都是因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这些人合传;而唐宋八大家是因为明朝有个叫朱右的人将他们的文章编写成《八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钞》。
由此可见,哪些人能成为五子良将,哪些人是五虎上将,那些人是唐宋八大家,并不是单纯因为这些入选的名将和文学家个人的原因。后人中的好事者,特别是执笔人陈寿和朱右对这段历史、对这些文章的认知与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些人能够入选。
同理,如果我们能找到战国四大名将的出处,不就能找到为什么是这四个人入选战国四大名将了吗?
首先,我们看看战国时期的史书。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白起王翦共同列传排在第十三,廉颇列传排在第二十一,中间隔着乐毅、魏无忌的列传,而且李牧的列传都没占标题,只是附录。其余如《战国策》等史书,更没有专门列出这些名将。
找完了权威史书,再找找其他流传很广的书文。终于,在一篇叫做《千字文》的古代儿童识字课本中,我们找到了这样一句话: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千字文》
普遍认为,这就是战国四大名将最早的出处。
这里不仅有名单,还有原因,用军最精。准确地,之所以是王翦、白起、廉颇、李牧入选战国四大名将,是因为这篇文章认为他们?用军最精?。
那么,为什么这篇文章,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三、《千字文》里的秘密
《千字文》,是南北朝萧梁时期,梁武帝萧衍命令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撰的一篇启蒙读物。
因为其文风简明、条理清晰、朗朗上口等原因,《千字文》在后世流传颇为广泛,而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单也就因此盖棺定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周兴嗣在这篇文章中要这样写呢?我们不妨摘录出《千字文》的上下文,看看有没有什么线索: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百郡秦并。
看来这段话是对春秋战国历史的简明普及,而最后的这两句话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他提到了两个方面:
一个是宣威沙漠,一个是百郡秦并。翻译成大家听得懂的话就是,他们的声威远到漠北、秦国统一了华夏。
这两句话看起来是毫无关联,为什么要放在四大名将的名单之后呢?
并不是。如果我们结合四大名将的履历,就会发现:
白起、王翦正是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功勋最为卓越的两位名将,而廉颇和李牧是战国时期,极少数大胜过漠北匈奴的名将。
明白了吗?也就是说,之所以是他们入选战国四大名将,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战功是最突出的,而是因为廉颇、李牧宣威沙漠,白起、王翦促成了百郡秦并。
而大家心中最负盛名的吴起、乐毅等人虽然战功赫赫,战略战术都很卓越,但他们并没有为秦国的统一、战胜异族方面做出贡献。
说的更直白一点,之所以李牧等人能入选战国四大名将,并不是单单因为他们的战功力压群雄,而是他们立功的地点和方式。
那么,问题又来了,周兴嗣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方面写进《千字文》呢?而不是其他方面呢?这背后是他本人的认知,还是梁武帝的意图?
四、深藏的希望
由于年代久远,文史典籍经过多次毁坏,我们对先秦时代的认知,实际上十分有限。而周兴嗣作为梁代的学者,距离先秦不过数百年,很多典籍都还在流传,因此他对先秦时代的认知应当比我们还要丰富。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一本《史记》都能知道吴起乐毅等人战功赫赫,周兴嗣不可能不知道。
那么,既然如此,他为何还放弃了乐毅吴起,而选择了李牧进入战国四大名将呢?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给他发号施令的人,梁武帝让他这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我们纵览千字文的内容会发现,虽是启蒙读物,但其内容却是华夏的历史和文化。作为九五之尊,梁武帝特别命令写一篇启蒙文章,写的又全是历史和文化,你敢说梁武帝没有什么目的在里面?
在中国古代,文化几乎是为政治服务的,特别是这种御制的文章。
那么,这篇文章,或者说战国四大名将的这份名单,藏着什么秘密呢?
我们还是可以从宣威沙漠和百郡秦并这两个方面入手。中国历代王朝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使命,华夏的大一统,这就是百郡秦并。而要达成大一统,中原王朝又必须接触北面草原帝国的巨大威胁,这便是宣威沙漠。
而恰恰,南北朝时期,北胡肆虐,南朝萎靡。虽贵为皇帝,梁武帝却没有完成这个使命。
那么,梁武帝想不想完成这个使命呢,有没有为此而努力呢?
结合历史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梁武帝写这篇千字文,选择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进入战国四大名将,即是宣传祖国曾经百郡秦并、宣威沙漠的光辉历史。
就跟我们现在崇尚汉唐的强大,而耻于宋朝的软弱、晚清的无能一样。
当然,说的更加深入一点,梁武帝希望建立起世人对这四位名将的崇拜,希望有人能够效仿他们,为萧梁达成华夏一统、宣威沙漠的目的。而显然,虽然同为名将,吴起、乐毅并不能帮助梁武帝达到这样的目。
就如同,丰臣秀吉虽然厉害,但在我们的史书中,只会万历三大征,一个道理。
子彧说
为什么是李牧入选战国四大名将,而不是乐毅吴起,并不是因为李牧的战功比他们厉害,而是因为战国四大名将这个说法的发明者梁武帝,更需要战胜匈奴的李牧,而不是乐毅吴起。
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李白杜甫的诗歌写的比韩愈好,但没能入选唐宋八大家?因为唐宋八大家比得就不是诗歌,而是散文。
同理,吴起乐毅军功比李牧更加显赫,为什么没能入选战国四大名将?因为战国四大名将比的根本就不是战功赫赫,而是谁促进了华夏一统,谁更能宣威沙漠。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是战国末期,六国之中少有的能够领兵抗衡秦兵的优秀将领。汉文帝刘恒还发出过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的感叹,说的就是李牧抵御匈奴的功劳。那么,李牧究竟有怎样的实力竟然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的行列呢?李牧最后身死国灭了,人们对他是如何评价的呢?
要评价李牧,最好的证明就是人们将他列入了战国四大名将,正面说明了李牧所具有的实力。即使身在一个弱国,李牧带的兵少,也依然能够重创敌军,甚至全歼敌军。然而,李牧之所以能够被大家冠以四大战将的称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李牧本人,他拥有非常良好的军事素养,作战的本领高强,军事思想先进又灵活,往往是不战则守,守必固;出则攻,攻则必胜。
人们习惯于将李牧的历史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前期抵御匈奴,后期在邯郸朝中任职。李牧的功劳不只是一时一战的功劳,而是有经年累月的效果。匈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扰乱中原的现象。中原人民时时刻刻都要担心匈奴的侵袭,但是比起中原内部的人们来说,靠近匈奴的边境人民所要承受的担心和害怕要多得多。匈奴人到中原,往往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们想要彻底赶走匈奴,但是中原的士兵们面对草原骑兵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成为了任人宰割的肥羊,没有办法打败匈奴。于是中原人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修筑军事建筑长城,用来抵御匈奴。可是在匈奴人看来,这长城不过就是中原人为了反抗自己做的小把戏,他们根本不受其所困。在当时那个年代,匈奴人的确不惧怕长
城的作用,直到秦始皇时期,蒙恬带兵出击匈奴又修建完整的长城,匈奴才开始意识到长城原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
匈奴人骁勇善战,尤其是那一支灵活的骑兵更是草原上的好手,中原步兵往往不能战胜这样的骑兵,只能被人追着打。李牧在赵惠文王中期的.时候,成为了驻守边防的一位将士,负责的就是抵御匈奴。他常居代地雁门郡,设置了官吏僚属,组织士兵们进行训练。但是李牧奇怪就奇怪在这里,他只是训练士兵,却从不准许他们正面迎击匈奴,反而严令他们见到匈奴都要绕着走。长久下去,大家都认为李牧没有什么能力,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面对人们的嘲笑,李牧什么反驳辩解的话也没有,依然我行我素。然而,关于李牧害怕匈奴的传言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赵王卸了李牧的职位,派了另一个人带兵攻打匈奴。结果那个人大败而归,赵王这才知道李牧不是没有用,而是有其他的策略对付匈奴。赵王几番任命李牧,李牧不从,结果赵王答应了李牧可以随意处置军中事务,李牧才答应。
几年以后,赵军们都得到了很严格的训练,时刻准备和匈奴打仗。而匈奴则惯性的以为赵人惧怕匈奴,懈怠应战,结果中了李牧的包围圈,整整十万匈奴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匈奴的单于只带着十来人逃命而归。从此,匈奴很多年都不敢再侵犯赵国边境。李牧抵御了匈奴,却不仅仅是护卫了赵国的安宁,也是守护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和平,从民族层面上来说,李牧的功劳大了去了。
再来说李牧到了邯郸任职的时期,秦国每年都发兵攻打赵国,然而赵国早就没有实力去对抗秦国。每次派出去的士兵和将领不是死就是伤,赵国也很受伤。李牧任职将领时,却能够一反赵国的常态,几次三番都打败了秦军。在魏国韩国攻打赵国的时候,也出兵打败了他们。哪里有战火,哪里就能见到李牧这个将军的身影,但是双拳毕竟难敌四手,赵国一个李牧怎么能阻挡六国的进犯呢?更何况赵王还是个昏庸的主,最后竟然杀了李牧。
可怜李牧忠心的君主和国家,最后竟然都背弃了自己,一代优秀将领就此陨落,是天下的损失。
关于“李牧为什么能够击败吴起、乐毅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怀香]投稿,不代表同舟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dtzcl.com/tz/162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同舟号的签约作者“怀香”!
希望本篇文章《李牧为什么能够击败吴起、乐毅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同舟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牧为什么能够击败吴起、乐毅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牧为什么能够击败吴起、乐毅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