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淞沪会战国军75万人打日军30万人,战果为什么却是国军伤亡30多万,日军才死伤7万多”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淞沪会战国军75万人打日军30万人,战果为什么却是国军伤亡30多万,日军才死伤7万多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淞沪会战其实是整个抗战两国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双方的差距在这场战役中体现的十分明显。
首先是兵员素质的差距,日军拥有完整的义务兵役体系,男丁从十岁开始接受军事训练,远强于中国军队随意拉来的壮丁,据说很多中国军人上阵前几乎没有实弹练习过。同时由于国力的差距,开战时日军士兵的体格远远胜过中国军人,军事素养也远胜后者,中国军人普遍文盲,武器操作水平低下,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战略战术几乎完全不懂,战略层面上,淞沪初战时国军地面兵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无法攻陷日军司令部,战术上曾有整营官兵被堵在一条街上射杀的惨剧发生。诸兵种协同更是无从谈起,淞沪会战时曾投入国军仅有的装甲车,但是由于不懂步坦协同,如标靶般被日军炮火轻易摧毁。
国力的差距更是主因,日军海陆空三军齐头并进,淞沪中国陆军被日军压得根本无法靠近黄浦江沿线(最后失败也是因为侧翼被日军从金山卫登陆),日军若攻击不顺只需退守黄浦江边即可得到强大火力支援,而中国军队如果进入江边则必定血流成河。装备上,中国军队枪械复杂,后勤薄弱,部队补充困难,武器损坏率高,损坏后更无从修理,部分军人甚至只有冷兵器;日军制式装备应用多年,不存在任何后勤问题,且各种火炮数量数倍国军(淞沪甚至十倍之众),进攻时往往仰赖火炮射击就能大量杀伤国军。
为何3名中将、12名少将牺牲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至死未后退一步呢?
原因分析:
1、战略指导思想错误
蒋介石和南京正府不能立足于独立自主,把战略战役的最大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干预上,企图借助别人的力量“以战求和”,立足点即根本错误。
2、战略战术方针错误
除了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主动实行攻势作战外,从整个战争全盘来看,中国军队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地位,在战役中的各主要作战阶段,亦多取守势。在敌强我弱时消极防御,单纯与敌人拼消耗,打阵地战,只能是死路一条。
3、战役指挥上的错误
淞沪会战,蒋介石和中国统帅部指挥上所犯的重大错误是对侧背的战略要地——杭州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都认为:日军已经全力投入上海正面作战,不会有兵力再投入登陆杭州湾。等到日军真的登陆金山卫,蒋又惊惶失措,迟迟不愿作出撤兵决定,直到4天后面临全线崩溃、全军覆没的时候,蒋才下令在上海作战的部队进行全面的撤退。
4、武器装备落后
武器装备落后是淞沪会战乃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其他战役中国军队失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第一阶段想攻攻不上,第二阶段想守守不住,第三阶段想反击反不了,想撤出撤不了,缺乏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5、战术观念陈旧、战斗素质低下
中国军队普遍战术观念陈旧落后,战斗素质和军事训练差。不具备现代战争的常识,仍然抱着以往国内战争的老一套战法同日军作战。军官和士兵不知如何打敌机,打坦克,打要塞地堡也不善于隐蔽自己,不懂得如何疏散和伪装,只是一味地强调勇敢、不怕死,精神万能,徒恃血气之勇,致使很多士兵在战场上枉送性命。
6、国防动员和军队指挥体制
中国当时的国防动员体制、平战转化体制、军事指挥体制相对于日本方面差了一大截。当时日本除了预备役兵外,其兵役制还有后备役兵88万人和补充兵役240多万人,各种兵役人员合计有448万多人。而当时的中国,只有203万现役兵,预备兵役和后备兵役一无所有。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一回合之后,中国部队后续的战力会大幅减低,但是日军却得以在迅速整补之后,仍可以于第二回合中保持相当的水准。
7、情报侦察几乎是空白
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信息不灵,敌情不明,侦察和情报手段极端落后。国军的情报系统一贯重内不重外,外战一起,仓促收集,当然什么有用的信息都找不到。而日军方面则早有充分的准备。淞沪会战爆发前后,日本派遣到中国内部潜伏的“内鬼”异常活跃,它们打信号、收情报、放烟火,引导敌机轰炸、大炮射击、军队进攻。日本人对中国沿海、城镇、乡村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比中国(国民正府)自己还了解得详尽清楚。敌人耳聪目明,我方则几乎是瞎子、聋子,只能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怎能不陷入灭顶之灾呢?
8、内部不团结
派系斗争、任人惟亲是国军中一贯存在的痼疾,淞沪会战最后失败也不能说与此完全无关。冯玉祥、张治中空有抗战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中途换将。顾(祝同)、陈、罗、胡(宗南),凡受信用之将,莫不蒋之心腹,张治中因非蒋嫡系,而对手下中?央军调动不了,呼之不灵,乃至含辱受屈,愤而辞职。蒋惯于越过前线指挥官指挥作战,乃至后来地方军发动反击,而中?央军则隔岸观火,坐等失败。如此等等,更加剧了中国军队被动挨打和最终的崩溃。
从1937年8月13日至1937年11月12日,整整坚持了3个月的这场战争,是中国军队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史称淞沪会战。
在这场战役中,国军将级军官共计牺牲15名,平均每6天阵亡1名将军,由此可见这场战役之残酷?
自1952年至2015年,国家民政部以及各省人民政府,陆续将这15名国军将军追认为革命烈士。
后人应该铭记住这15名与日寇浴血搏杀的国军将领,他们同样是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淞沪会战将级军官牺牲名录
吴克仁中将,国军第67军军长。
1937年11月9日,在圆满完成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下达的(死守松江三日,掩护全上海守军撤退。)任务后,率残部渡河时,在白鹤港遭遇日军便衣队袭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43岁。
夏国璋中将,国军第7军174师师长。
1937年11月21日,夏国璋将军在前沿阵地视察敌情时,突遇日机轰炸,壮烈牺牲,时年41岁。
吴继光中将,国军第74军58师174旅旅长。
1937年11月11日在白鹤港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4岁。
黄梅兴少将(追授陆军中将),国军第9军88师第264旅旅长。
1937年8月14日黄梅兴将军在前线指挥时,不幸被日军迫击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是淞沪会战中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时年41岁。
秦霖少将(追授陆军中将),国军第7军171师第511旅旅长。
1937年10月23日,秦霖将军在上海老人桥的争夺战中,被日机轰炸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
吴桐岗少将,国军第67军参谋长。
(照片为任中校团长时的吴桐岗将军)
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松江执行掩护友军撤退任务时,与日军激战牺牲。
庞汉祯少将(追授陆军中将),国军第7军170师第510旅旅长。
1937年10月23日,接替已折损殆尽的517旅,守备谈家头至陈家行一线时,被日寇火炮击中牺牲,时年36岁。
蔡炳炎少将(追授陆军中将),国军第18军67师第201旅旅长。
1937年8月27日,在?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争夺战中,蔡炳炎将军亲率402团与日军展开的肉搏战中,以身殉国,时年35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关于“淞沪会战国军75万人打日军30万人,战果为什么却是国军伤亡30多万,日军才死伤7万多”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雨康]投稿,不代表同舟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dtzcl.com/tz/98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同舟号的签约作者“雨康”!
希望本篇文章《淞沪会战国军75万人打日军30万人,战果为什么却是国军伤亡30多万,日军才死伤7万多》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同舟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淞沪会战国军75万人打日军30万人,战果为什么却是国军伤亡30多万,日军才死伤7万多”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淞沪会战国军75万人打日军30万人,战果为什么却是国军...